天赋的沉寂:中国篮球青训的“比赛荒”困境
“张庆泽是个极具潜力的四号位苗子,可六年下来,比赛场次却寥寥无几,不过二十多场,实在可惜。” 新疆队主教练刘炜的一番话,再次将中国篮球青训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推到了聚光灯下。这位身高两米零七的内线新星,本应在身体和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年龄,在激烈的竞争中野蛮生长,却因“无赛可打”的尴尬境遇,让天赋蒙尘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新疆队在CBA青训领域堪称“标杆”。他们青年队此前已是两年连冠,即便是今年U21赛事,在折损多名主力后,仍能斩获季军,这份成绩单足以令人瞩目。然而,即便是这样的“标杆”球队,其年轻球员也饱受比赛荒的困扰。这绝非张庆泽一人的不幸,而是整个青训体系“系统性贫血”的鲜活例证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同样备受球迷期待的冯傲,作为被重点培养的控球后卫,近两年的进步有目共睹。这份令人欣喜的成长,离不开国青队的“磨炼”。在那里,他每年能参与30至50场国际赛事,在实战中不断打磨和提升着攻防两端的能力。然而,张庆泽们却被困在俱乐部青年队“训练—等待”的单调循环中。他们六年累积的比赛场次,甚至不及国青球员一年的赛事量。
展开剩余64%前国手张庆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青少年比赛过于依赖身体天赋,而有球技巧的养成,全凭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。缺乏实战检验,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。” 他见过太多像张庆泽这样的篮球苗子,在“单机模式”的枯燥训练中,渐渐消磨了本应闪耀的灵气。
张庆泽与冯傲之间日益拉大的差距,正是青年球员“比赛荒”困境的缩影。问题的根源,在于赛事体系的断裂。尽管中国篮协早已推出了CBDL发展联赛,本赛季也采取分阶段办赛的形式,共计举行了21场比赛,但赛事覆盖范围有限,对于全国数以百计渴望实战的青年球员而言,这点规模远远不够。更为关键的是,赛事衔接出现了明显的断层:虽然“小篮球”赛事能够触及到数百万青少年,但在14岁以上的年龄段,过渡性赛事的严重缺位,使得职业青训与校园篮球之间始终存在隔阂,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。
在这种困境下,国青男篮每年的国际赛事数量甚至超过了国家队。冯傲们正是依靠着这份“额外补给”,才得以在比赛荒中勉强维持成长。然而,能够进入国青队的球员终究是凤毛麟角。更多的张庆泽们,只能在俱乐部的板凳上苦苦等待机会,怀揣一身天赋却无处施展。早年间,颇有名气的网红球员柯冉,以其华丽的球风吸引了众多粉丝。他一身精湛的球技,正是在新疆青年队三队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练出来的。然而,长期的训练却缺乏实战检验,最终,柯冉选择离开了新疆青年队。
要破解这一困局,关键在于“把池子做大”,让年轻球员有足够的比赛可打,从而真正夯实中国篮球的根基。这需要打通三个层面的关键堵点:
扩大CBDL赛事规模: 首先,要进一步扩大CBDL发展联赛的覆盖范围和参赛球队数量,让更多的CBA青年队能够获得充足的实战机会。
深化体教融合: 其次,必须打破职业青训与校园篮球之间的壁垒,深化体教融合。鼓励和允许校园球队参与更高级别的U系列赛事,共享赛事资源和竞技平台。
构建阶梯式赛事体系: 最后,要借鉴“小篮球”的推广经验,建立一套覆盖14至20岁年龄段的阶梯式赛事网络,确保每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都有持续、稳定的比赛可打,让天赋得以充分释放,让中国篮球的未来不再因“比赛荒”而黯淡。
发布于:上海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