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皇冠苹果图片 > 新闻动态 >

林则徐后人起义后想当海军司令,刘伯承怒了:那还是人民海军吗?_林遵_张爱萍_舰队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8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“老张,林遵要把舰队开回南京码头!”1949年5月初的清晨,通信员气喘吁吁地冲进张爱萍的指挥部。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正在细心研究海图,突然抬头,手中的红蓝铅笔在作战图上划出一条突兀的折线。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,拉开了人民海军初期面临的最棘手矛盾——林则徐五世孙林遵的起义舰队与新生人民军队之间的矛盾冲突。

四月的长江上空战火未散,林遵率领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,这本应是值得庆祝的胜利之事。这位留学英国的海军名将,背负着“虎门销烟”林氏后裔的光荣传统,带领着25艘舰艇投诚,为刚成立的华东海军注入了急需的技术力量。然而,当张爱萍的联络员第一次登上“惠安”舰时,看到的却是满甲板穿着美式军服的军官们,冷冷地斜倚在栏杆上,投来轻蔑的目光,令他心生不悦。

林遵的傲气从接管当天便显现无疑。当天,解放军代表提议将舰船分散停泊,然而这位曾在英国受训的舰长却捏着洁白的手套冷笑:“外行指挥内行,你们懂什么是舰队阵列?”更为棘手的是两军治军理念的巨大冲突。起义水兵因违反宵禁被关进禁闭室,张爱萍派去的政工干部老赵按解放军传统进行思想工作,结果禁闭室里传出了声声哀号——被感化的士兵诉说着悲惨的身世,连看守的战士也忍不住落泪。得知此事后,林遵愤怒拍案:“军令如山,岂能儿戏!”

这年夏天,南京城的气温闷热无比,张爱萍在炙热的阳光下三度拜访林遵。在“永绥”舰的作战室里,两位年龄相差五岁的海军将领展开了艰难的对话。林遵坚持军官必须拥有高中学历,士兵至少要具备小学文凭;张爱萍则指着舷窗外的江岸说:“那些帮我们运送补给的船工,哪个不是字都不识一个?”两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,茶杯已经续了七次水,舱壁上的航海钟指针已经转过了两圈。

展开剩余69%

刘伯承元帅的愤怒爆发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。当张爱萍请来这位威名赫赫的军神作为调解人时,谁也没想到温文尔雅的刘帅会在会议中拍桌子。根据在场的参谋回忆,林遵谈及舰队管理时突然冒出一句:“若让我统管整编……”话音未落,刘伯承猛然站起,茶杯从檀木桌上震得叮当作响:“你想当司令?那还要不要党的领导?”窗外的蝉鸣戛然而止,作战地图被风吹起一角。

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接见堪称经典的统战案例。1949年8月28日,怀仁堂内穿堂风带着淡淡的枣花香,主席握住林遵的手说道:“你教我们开军舰,我们教你打胜仗。”话语巧妙地肯定了林遵的技术价值,同时又隐含着政治底线。林遵回忆时说,当时背上沁出了一层冷汗——毛主席桌上放着的《林文忠公政书》,正是他高祖林则徐的著作。

在整编过程中,技术上的暗战也颇具戏剧性。有一次,苏联顾问瓦西里中将观摩演习,看到林遵用六分仪测算方位时,他摇头表示应当使用罗经修正法。两人在指挥塔里争论得面红耳赤,最后是炊事班长老马出来调解:“管他黑猫白猫,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。”这句通俗的俚语后来被张爱萍记在本子上,成了调解新旧力量矛盾的口头禅。

张爱萍的容人雅量可谓令人叹服。尽管军委尚未正式批复,他还是宣布林遵担任副司令员,而自己带来的老部下则退居幕后。有一次舰艇出航遇险,林遵坚持按照英国海军的操作典范处理,结果触礁搁浅。就在大家等待看笑话时,张爱萍在总结会上淡定地说道:“学费该交的还是得交,总比将来在战场上吃亏要好。”这句话让本来气馁的林遵感动至深,眼圈竟微微泛红。

然而,原则性的问题,张爱萍从未妥协。1950年舟山战役前夕,林遵提出应集中主力舰正面强攻,而张爱萍则主张采取穿插战术。两人在作战室内争论至深夜,最终林遵愤怒地摔门而出。凌晨三点,张爱萍披着军大衣敲开林遵的舱门,摊开海图说:“你看,如果我们在这两处暗礁之间设伏……”待到东方破晓时,参谋们看见两位将军肩并肩走出船舱,朝霞把他们的影子拉得极长。

起义舰船最终大多转为训练舰,甲板上常常上演一些有趣的场景:戴眼镜的技术军官与满脸风霜的老红军并肩合作,一方讲解经纬度的测算,一方则教授战地急救。某次,台风来袭,混编的队伍抢修码头,林遵穿着英国的呢子大衣,而老赵则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袄,两人都泡在海水里。多年后,退役的水兵回忆说:“林副司令骂人时依旧中英文夹杂,但他已经开始教小战士补数学习题了。”

如今,白马庙那座作为海军诞生地的祠堂里,依然挂着张爱萍与林遵的合影。照片中,张爱萍的布鞋踏上舰桥的台阶,林遵的皮鞋依然光亮如新,两人的手臂搭在同一个罗经仪上。祠堂守门人孙子的孩子现在在东海舰队服役,他常常听爷爷念叨:“那时大家都没有船,但心里却都装着一片大海。”

发布于:天津市






    Powered by 皇冠苹果图片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